- 报告七
党的十八大以来,北京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。
一、创新要素资源持续积累
党的十八大以来,北京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着提升,创新人才、资本要素资源加快集聚,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实现较快增长。
创新人才高地进一步巩固。2021年,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人员规模达33.8万人年,是2012年的1.4倍,2013—2021年年均增长4.1%,其中基础研究人员7.6万人年,是2012年的2.2倍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42.3万人,是2012年的2.5倍,科技人才整体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。
研发投入再创新高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投入总量由2012年的1063.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.3亿元,年均增长10.6%,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;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投入强度1由2012年的5.59%提高到2021年的6.53%(见图1)。
图1 2012—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及投入强度
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稳步提升。全市前瞻布局基础研究,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,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增强。全社会R&D经费中,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125.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2.5亿元,约占全国的1/4;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&D经费的比重从2012年的11.8%提高到2021年的16.1%(见图2)。基础研究持续取得重要进展,2021年北京共有64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,其中15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,在基础数学理论、人工智能算法、蛋白质科学、半导体材料等前沿领域实现新突破。
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。2021年,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449.4亿元,是2012年的2.2倍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.2%,较2012年提高0.8个百分点;投向北京企业的早期投资、VC/PE投资额2917.2亿元,是2012年的1.7倍,股权投资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。
图2 2012—2021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及所占比重
二、创新活力显着增强
党的十八大以来,北京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积极实施研发加计扣除等鼓励研发创新的政策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,创新成效显着。
企业创新活力提升。2021年,全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.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,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.6%,较2013年提高20.4个百分点;企业共有研发人员90.9万人,是2013年的2.5倍;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4714.4亿元,是2013年的5.3倍;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.9%,比2013年提高2.4个百分点。
高成长创新主体逐步壮大。2021年,全市独角兽企业达到102家,比2020年增长9.7%;培育和认定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2115家,是2020年的2.6倍。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350.5亿元,是2020年的1.3倍,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0.9%。
科技创新成果丰硕。截至2021年底,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40.5万件,是2012年的5.8倍;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5件,是2012的5.4倍。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7.1万件,是2012年的5倍;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253.0亿元,是2012年的2.5倍,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19.6%提高到2021年的29.3%(见图3)。
图3 2012—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占营业收入比重
三、重点区域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
党的十八大以来,北京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“主阵地”建设,加快建设“三城一区”主平台,积极打造创新高地,主阵地、主平台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。
中关村“主阵地”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增强。中关村示范区聚焦高质量发展,加强关键技术攻关,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,加速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。2021年,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8.4万亿元,是2012年的3.4倍,2013—2021年年均增长14.5%;实现技术收入2万亿元,占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的24.2%,较2012年提高10.6个百分点(见图4)。
图4 2012—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和技术收入
“三城一区”主平台创新要素集聚。2021年,“三城一区”以占全市31.8%的企业数量,集中了全市6成左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。“三城一区”企业研发人员共53.8万人,是2018年的1.5倍;研发费用2791.7亿元,是2018年的2.1倍2,主平台功能进一步凸显。
四、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
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,着力推动“五子”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,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,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。
经济发展效率快速提升。2021年,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接近35万元/人的水平,是2012年的2倍;按可比价格计算,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.182吨标准煤,比2012年下降37.8%;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10.5立方米,比2012年下降34.7%,技术进步推动城市节能降耗绿色发展。
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。2021年,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.6万亿元,是2015年的1.9倍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.4%,较2015年提高5.2个百分点;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.1万亿元,是2013年的2.5倍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%,较2013年提高6.2个百分点;专利密集型产业?实现增加值0.9万亿元,是2018年的1.4倍3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.5%,较2018年提高3.4个百分点。
创新辐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。2021年,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9.4万项,是2012年的1.6倍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05.7亿元,是2012年的2.8倍,技术转移转化加速推进。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347.7亿元,是2012年的6.8倍;其中,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50.4亿元,是2012年的4.5倍。
十年来,北京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并取得显着成效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全市将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,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。
注释:
[1]为R&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,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据。
[2]自2018年起正式开展“三城一区”相关统计工作。
365bet体育直播_365bet世界杯官网_365怎么访问
[3]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指发明专利密集度、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,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,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。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范围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,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,新装备制造业,新材料制造业,医药医疗产业,环保产业,研发、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等七大类。
[4]2021年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均为初步核算数据,增速均为现价增速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分别从2015年、2013年和2018年开始核算。